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出版:《中外医学研究》编辑部
创刊时间:2003年
开本尺寸:大16开
出版周期:旬 刊
邮发代号:14-83
每册定价:20.00元
网  址:zwylzzs.cn
投稿邮箱:zwylzzsyx@163.com

本刊声明

       凡投稿本刊的稿件,作者文责自负,确保稿件不涉及保密事项,署名无争议。对于以任何形式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作者应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本刊概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来稿凡使用,即视为全体著作权人同意将 所投稿件的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转让给本刊杂志社。本社可以将上述权利转授给第三方使用,特此声明!

编辑部公告

通知:敬请各位作者注意,本刊诚征优秀学术稿件,来稿必须为原创稿,不得抄袭和篡改他人作品。凡是投稿本站正在审核期的文章,请勿一稿多投。审稿期限一般二到三个工作日,作者可以随时在本站作者查稿系统中输入文章编号,查询稿件审核情况。

人民论坛每日推荐(5篇)

来源:本刊杂志社        点击: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0日

智能时代文化治理的范式转变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方兴东

DeepSeek的问世,开启人工智能全面应用、主流化阶段,进一步强化全球信息的流动性和共通性,并为构建智能时代文化治理新范式赋能。文化不再是传统国界之内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小世界”现象,而是以“文明体”的形态参与全球互动和交流。从“14亿人思维”到“80亿人思维”,从“站在中国看世界”到“站在世界看中国”,全新的思维方式逐渐重塑我们固有的认知,并不断拓宽中国文化发展与治理的视野。在范式变迁的过程中,文化治理主体也从过去大众传播时代中心化、集中式且具有单向权威性的“政府—媒体”的双重治理主体,转变为智能传播时代分布式的“政府—平台—算法—人工智能—用户”的多方治理主体,进而推进整体文化治理范式的变革。

智能时代中国的文化治理,需体现全球视野下“发展中治理”的独特智慧:既通过本土化部署维护文化主权,又以动态框架适应技术迭代;既在国内构建安全防线,又在全球推动规则重塑。这种平衡哲学的背后,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技术发展不应成为零和博弈的工具,而应成为增进共同福祉的桥梁。未来,随着《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有望在技术伦理、标准互认、能力建设三大领域贡献更多“东方智慧”。(选自《学术前沿》2025年第15期)

作者简介

方兴东,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战略、全球网络治理、新媒体与数字传播。主要著作有《IT史记》(合著)、《鸿蒙开物:终端操作系统破晓之路》(合著)等。

以文化与经济融合促进非遗产品开发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 黄韫慧

近年来,非遗经济快速发展,各地积极创新非遗展示方式、开发非遗产品,非遗消费持续增长。许多近期流行的非遗手工制品,如非遗漆扇和非遗簪花围,因其参与门槛低且视觉效果显著,引发人们广泛的兴趣。这些产品不仅便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参与经历,而且能引发朋友的关注、互动与讨论,逐渐演变为一种时尚潮流。非遗产品能够通过精确的市场定位、情感价值塑造以及创新设计,实现从文化符号到日常消费品的蜕变。

目前,非遗产品主要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帮助他们理解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然而,非遗产品要成为消费者生活中的常态,并超越文旅场景的单次体验,需要提供更为实际的价值。为此,应从增强非遗产品的实用性、突出非遗产品的个性表达和身份展示的功能、开发非遗产品的礼品市场、将非遗产品打造成通往理想生活的路径、提升非遗产品的投资价值与增值潜力等方面发力,使非遗产品走向更大的市场,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经济增长点。(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6期)

作者简介

黄韫慧,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聚焦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包括管理者决策、感官体验与感官营销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50余篇。

以“新型城建”提升城市韧性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 吴建南

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升基层监测预警、快速响应等核心能力,从根本上增强基层风险防控韧性。为此,既要立足实证风险数据建立动态问题清单,将跨域关联风险转化为可量化任务,又要通过基层参与挖掘真实需求,以“问题是否清晰”与“需求是否清晰”为两个核心维度构建四象限动态适配矩阵,为不同应急场景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开发,提供差异化策略工具箱,确保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精准对接。

唯有将问题导向与需求牵引有机结合,将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基层应急管理的治理效能,才能有效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筑牢守护人民安全的防线。在问题导向方面,整合灾害普查数据、12345热线数据、历史事件复盘等多数据源,系统梳理基层应急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建立动态更新的问题清单机制,不断提升基层风险与应急问题的清晰度。在需求牵引方面,在场景开发和完善过程中引入基层参与思路,通过“群众点单”“基层试用”等方式,进行需求共创与设计,确保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贴近实际需求。(选自《人民论坛》2025年第13期)

作者简介

吴建南,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改革创新与城市治理、人工智能与韧性安全。出版专著《改革创新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

和美乡村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包晓斌

和美乡村建设是推进农业强国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和应有之义。“和美乡村”是对“美丽乡村”的丰富与拓展,更加契合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目标,更加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强调乡村建设的全面提升,更加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和美乡村建设下,和谐共生、和睦相处的乡村内涵被进一步丰富,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也强调社会善治的良序之美、民风淳朴的人性之美、家风建设的传承之美、睦邻友好的互助之美,农民精神风貌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有效提升,这也正响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应重点从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和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及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四个方面着力。(选自《国家治理》2025年第9期 )

作者简介

包晓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主要代表作有《中国农业绿色转型的生态补偿政策研究》(专著)、《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策略研究》(论文)等。

培育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现实路径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 伍麟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外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促进社会合作与增进社会团结提出了新挑战。现代性所蕴含的各种力量使得个体的本位及权利意识不断强化。与此同时,新颖独特的社会观念常常获得关注、受人青睐,契约式的陌生人关系成为更加广泛的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的主要特征,平等自主的行为判断和选择成为更多人内化的自觉。

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基层治理应当更好回应人们对于信息透明、程序合规、注重公平的期盼。通过优化社会治理方式,实现个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高度信任和充分合作。了解掌握社情民意,源头预防、“抓早抓小”,准确研判网络舆论发展趋向。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基层社区提供“主动给予、重点倾斜、兼顾普惠”的心理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杂志社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中山路112号(150036)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